專題分享

專題分享

開學系列 - 孩子做事愛拖延怎麼辦?

新學年開始,有不少家長反映孩子總是臨急抱佛腳, 考試前溫習功課都要三催四請,更別說提早規劃溫習計劃了。有家長覺得孩子上小學後因為拖延問題常常被責備,自己關注孩子學業,又擔心這樣下去影響親子關係,拖延的問題除了責備外有其他出路嗎?

 

 

臨床心理學家黃詠詩指,孩子出現拖延情況,可能是時間管理能力問題、專注力不足或出於焦慮的逃避心態。在幼兒時期的兒童,腦部執行功能尚在發展中,時間管理能力較低,表現為難以計劃工作、分配時間、把事情按先後次序排列。而小學生腦部執行功能慢慢成熟,若出現拖延情況有機會是因為專注力不足,小學課程對學術與專注的要求比幼稚園更高,若需要專注的事情會令孩子倍感吃力,孩子可能會產生逃避的心態,拖延是逃避心理的一個呈現。對自己要求高、有焦慮特質的孩子也可能因為想逃避自己害怕的事(例如父母的責備)出現拖延行為,家長的處理方式不可忽視。

 

 

黃詠詩建議,若孩子有持續的拖延行為難以改善,於臨床上檢視孩子的專注力必不可少。以下,讓我們來看看在《聽懂2-7歲孩子的情緒話—父母必修的靜觀育兒課》書中她列出的改善孩子拖延問題的三個方法。

 

方法一:以合作形式協助孩子管理時間

要讓孩子學習時間管理,父母應以合作形式協助孩子管理時間,而不是替孩子決定如何運用時間。當孩子覺得自己有份參與時間編排,他們跟隨時間表的機會會更大。5歲的孩子開始有時間與次序的概念,家長可以幫助他訂下簡單時間表,由小開始培養管理時間的習慣。在編排時間時,家長可以提供孩子合適的選擇。

 

在時間編排上應避免太精細或是要求孩子長時間運作,如果有一些開始了就難以停下來的事項(如:玩平板電腦),那就適合編排到較後的時間。在訂立時間表初期,孩子實行時候可能也需要提示,若孩子能跟著時間表,要記得獎勵孩子。

 

 

方法二:把看似很大的生活項目(如溫習)變細,減少對長任務的恐懼

在拖延問題上,不少人都是因為覺得要做的事耗時長有難度,難以完成,於是遲遲沒有動力開始,直至拖到最後一刻。以下對話中的媽媽就是通過將孩子最怕的功課如中文抄寫、造句練習等拆細,從較為簡單的功課做起,以改善孩子心理上的觀感,激發做功課的動力。

 

任務之間的「休息」需要選取一些容易開始亦容易停下的事情,不建議採用看電視、玩手機這類難以停下的活動。有計劃的「休息」是為了讓孩子培養「定時休息」而不是「想休息就停下來」的習慣。

 

 

方法三:找出並正視孩子在逃避而拖延的事情

當面對孩子的拖延情況,不少家長都以「懶」概括問題,而忽略了問題的本質。孩子的拖延常伴隨著一些情緒,例如不喜歡、焦慮、不安感、害怕等,這時家長需要協助孩子面對這些情緒,例如思考孩子在逃避甚麼,為甚麼想逃避。如果孩子是出於畏難情緒,家長可向孩子強調事實與腦中所想往往不一樣,並協助將不想做的事拆成小任務,讓他想象完成任務之後的快感。若拖延是因為完美主義心理作祟,覺得要做好準備才動工,家長應向孩子解釋完美沒有止境,有時準時完成比完美更重要。從根源入手比盲目催促或責備孩子在改善拖延問題上會來得更有效。

 

 

延伸閱讀:

《聽懂2-7歲孩子的情緒話—父母必修的靜觀育兒課》

作者:黃詠詩

出版社:萬里機構

出版日期:2021年4月

 

 

來源:橙新聞 – 親SON教

© 2024 ECzone. 版權所有.

最佳瀏覽瀏覽器類型和版本:iOS 12+、Android 10+及最新版本的 Chrome、Firefox 和 Edge
eczon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