學校園地
學生疫下外出實地考察機會大減,將軍澳仁濟醫院靚次伯紀念中學斥資約20萬元開設「海洋生態教室」,讓初中生進行海洋生物實境觀察、了解生物多樣性;另有高中生初嘗育養珊瑚,受到啟發,盼將來升能參與生物研究,為環保出一分力。
▲ 復養珊瑚過程中,學生需要定時抽取珊瑚缸的水樣本,測試鈣和醶含量有否超標。(學校提供圖片)
可藉App遙距監測餵糧
教室目前養殖約10種珊瑚和魚類,為各級學生提供跨級別學習素材,另配合IoT技術及Arduino編程等技術,可透過手機App遙距監測水位、溫度數據,並遙控加水及餵糧等。
該校亦是中大生命科學學院、珊瑚學院及漁護署合辦「育養珊瑚校園計劃」首批參加學校。師生先在珊瑚缸培養有益的硝化細菌,當水質符合要求後,便獲發約20塊本地珊瑚碎片,展開約8個月珊瑚育養過程。由學生參與定期監察水質、珊瑚健康及提交數據等,首批完成育養的珊瑚已交還中大放回本港海域。
全程參與的中五生譚禧柔難忘過程中遇過意外,放假後發現珊瑚缸用的LED燈跌入缸內,擔心影響珊瑚健康,最終送回中大治理。她亦明白到海洋污染對珊瑚造成很大破壞,將來若能順利升讀大學,盼專注生物研究範疇。
冀藉STEM應用 保育環境
靚次伯紀念中學副校長(STEM發展)郭志文表示,冀學生在整個中學階段應用STEM,有系統和跨學科地認識環境保育,為地球可持續發展出一分力;盼疫情緩和後,重新安排學生參加交流活動。該校亦正發展園林保育項目,將校內受到2018年颱風「山竹」摧毁的樹木,回收部分樹幹,加工製成家具,賦予第二生命。
靚次伯中學設「海洋生態教室」,副校長(STEM發展)郭志文(右一)指教室可配合校本科研監測水位及遙控餵糧等。(學校提供圖片)
珊瑚碎片來自天然或人為破壞,經中文大學復修後,交到參加計劃的學校繼續進行育養。(學校提供圖片)
參加計劃的高中牛定查珊瑚缸水質,其所使用的桌面,正是利用受「山竹」摧毀的樹木加工製作而成。(學校提供圖片)
將軍澳仁濟醫院靚次伯紀念中學
香港紅十字會「小紅星獎勵計劃」
「人工智能與機械人的未來」講座
「禮行天下」中華禮文化講座(二) ── 共榮於禮
第三屆 AiTLE 小學創科 VR / AR 設計獎(TIDA)
活動回顧「STEM全接觸」機械人製作分享會圓滿舉行
全港初中生機械人大賽
全港大專生機械人大賽
「我與香港的小故事」主題攝影比賽
「疫情下的你我他」主題攝影比賽
2022新春WhatsApp Stickers創作比賽
2021新春WhatsApp Stickers創作比賽
中銀香港足動校園體驗計劃
電子學習教育會議2022
「元宇宙」講座
第二屆 AiTLE 小學創科 VR / AR 設計獎(TIDA)
義工活動
「漫遊中國歷史文化」旅遊KOL創作比賽
© 2023 ECzone. 版權所有.